藝術人文
一.重要的人物
(一)李春生
根據記載,早在荷蘭時代,臺灣就已經有野生茶樹的存在,不過直到西元1860年代臺灣開港之前,臺灣的茶都只有零星的種植。等到西元1866年(清同治五年),外國富商在李春生的協助下,從福建安溪引進茶種在臺灣獲得成功之後,大量的茶樹才開始在臺灣種植,此時的茶葉與糖、樟腦並稱為清末臺灣的三大出口商品。其中臺北的大稻埕,就是清末因從事茶加工及買賣而興起的一個大聚落。換句話說,大稻埕的興盛與李春生有直接的關係。 |
|
李春生肖像 | |
西元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李春生與板橋林家的林維源共同建造千秋、建昌二街(今貴德街),並出租給洋商,從事茶葉的買賣,帶動大稻埕初期的繁榮。而得「番勢─李仔春」封號,因此在大稻埕的聲望極高。 |
另外,李春生於13歲時在廈門受浸成為基督徒,他認為西方的力量和成功來自基督教,日本的富強也是因為對基督教的支持,而得到上帝的福佑。所以從日本回來之後,李春生便更積極地宣傳基督教義,推動基督教事務。後代子孫為了感念他的作為,在現在貴德街建了一座教堂來感念李春生的教誨,因此定名為李春生紀念教會。而在中山南路的濟南長老教會,李春生也是主要的奉獻者之一。 | |
李春生紀念教會 | |
西元1901年,李春生出任大龍峒教會(今臺北市大橋長老教會)長老一職。除了自己的教會之外,對於其他教會的各項硬體建設、宣教工作,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支援,現今坐落於臺北市甘州街的長老教會禮拜堂,就是他一手奉獻的。經商致富的李春生,並沒有一般商人的市儈銅臭味,而有著深邃透徹的思想內涵。除對宗教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之外,李春生也關懷各種社會、文化現象。那時候,由於西方文化的勢力強大,有許多知識份子主張全面西化,並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李春生對此提出反駁,認為「文化不是全盤都不好,將好的精神保留,不好的現象斬除,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將它們連根拔起」。這樣的想法,在那個全盤否定傳統的年代裡,更顯得理性,可看出李春生雖然接觸很多西方文化,卻不會因此完全「崇洋媚外」,在思想見解上展現了哲學家的風範。
引用文獻:玉山社/星月書房(www.tipi.com.tw),維基百科、臺北市大同區公所 |
(二)陳天來—大稻埕首富 臺灣在清領及日治時期,茶葉、蔗糖、樟腦等三項是經濟發展的重大命脈,而茶葉尤為重要,從事這一行業的商賈人物,有許多都成為當時臺灣工商業界的領袖及鉅富,而陳天來就是其中一位。大稻埕三大首富:李春生、陳天來及辜顯榮三位人士可說是影響大稻埕地區百年來發展的重要人物。 陳天來在此地創立錦記茶行,致力發展茶葉貿易到南洋市場而致富。曾任茶商公會會長,奔走「製茶稅」的廢止運動。陳天來致富後,開始多角經營:「蓬萊閣」(酒樓)、「第一劇場」、「永樂座」皆是他眾多投資經營的娛樂事業。 |
|
臺北市政府於2006年底將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指定為臺北市重要古蹟之一,其理由如下: 本宅創建者陳天來先生為臺北茶葉發展過程重要人物,且陳氏家族人才輩出,在近代臺灣政治、經貿及文化史上有其顯著貢獻和代表性地位,此建物為其事業高峰之傑作與重要見證! 1872年農曆12月5日生於臺北大稻埕。 1891年設立「錦記茶行」。(位置就在陳天來故宅,為市定古蹟,現仍有人居住)不到幾年已執業界牛耳,商務遍及新加坡、南洋等地,對臺茶在南洋市場的擴展貢獻頗大。 1914年被選為臺灣茶商公會會長。 |
|
1923年5月6日投資「臺北永樂座」開幕。 |
錦記茶行 |
1920年至1924年任臺北市協議會員。 1924年至1934年任臺北州協議會員。 1928年與辜顯榮等人成立臺灣人最大商業團體「臺北商業會」。 1939年10月17日去世,享年68歲。 1928年與辜顯榮|等人成立臺灣人最大商業團體「臺北商業會」。公職則任大稻埕壯丁團長、臺北市協議會員、臺北州協議會員。 其於1923年所建之中西折衷式三層豪華巨宅,內部裝潢陳設考究,雕刻精巧,在在顯示出當時富貴門第的氣派。 |
|
(三)蔣渭水—臺灣孫中山 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定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臺北市錦西街錦西公園改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臺北市及宜蘭市亦各有一條渭水路。蔣渭水先生可說是臺灣現代史上數一數二的重要人物。
|
|
西元1915年以總平均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西元1916年,他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開設「大安醫院」(為今之延平北路義美食品)。時常邀集醫學專門學校及臺北師範學校等校之學生到他的醫院討論有關臺灣目前的殖民地受苦情形,對臺灣民族自決思想及反帝反殖民地的臺灣民族解放目標十分強烈,以及為追求解放的進行方法,大安醫院也變成當時同志的集合所、食堂、旅社。 在學期間常著文痛批日本暴政,又曾密派同志翁俊明和杜聰明,組暗殺團赴北京擬刺袁世凱。其方法是以培養的病原細菌,投入僅由達官所能享用的自來水水源中,但未能成功。 |
蔣渭水在西元1927年成立臺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組織臺灣工友會總聯盟等多項為臺灣人無條件的獻出。在入獄後由熱心的民主運動者變成了一位革命鬥士。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來解除內部的紛爭,免得讓統治者漁翁得利。 盛大的「大眾葬」:蔣渭水因病逝世,享年40歲。西元1931年8月23日舉行「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在臺北迪化街之「永樂座」,場內中央有蔣渭水先生之遺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遺訓猶在」、「大眾干城」、「解放鬥將」及以大眾為詞首的輓聯「大義受大名 生據大安作營陣 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 眾民歸眾望 功憑眾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 |
|
五千餘人聞訊趕來參加大眾葬送別,並有從東京、南京、廣州、上海、廈門各地來的弔慰電文二百餘件,十時卅分移靈,以「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之大靈旂引導。移靈時天突降雨,有若流淚,送葬群眾任憑雨淋無人退避,靈旂之後有音樂隊、弔軸、輓聯、花環、靈車。有八十名工友團青年在護衛靈車,又有八十名青年整理隊伍。音樂隊的喇叭聲音嘹喨有若行軍,葬儀委員護靈四人一排而行,工友聯盟數百名手持白旂、民眾黨同志、工總、商總及一般會眾隨後,計有五千人。行至天主教堂時天又降大雨,眾人皆無視大雨的阻擋,一同繼續陪同蔣渭水走完這一段人間最後的旅程。沿途民眾不計其數默默在街道二旁,以虔誠的心等候靈車的來到並以目視送之。蔣渭水的墓碑上刻有他的遺囑。 蔣渭水俱有徹底的性質和不妥協的精神,他為臺灣的奮鬥有如為中國的孫中山,二人皆為醫生,但兩者不同之處在孫中山是推翻腐敗的清朝政府,而蔣渭水是向強權日本政府挑戰,主張臺灣回歸中國。他一生受到拘捕十餘次,未曾退縮,是臺灣近代發展史中的精神領袖。
引用文獻:臺灣人的臺灣史-郭鴻斌(臺灣海外網)、維基百科
(四)李臨秋—首席本土音樂家 李臨秋(1909年-1979年),臺灣臺北人,知名作詞家。他最有名的歌曲為《望春風》。李臨秋父親本為富商,後因故家道中落。
1924年,李臨秋受親戚介紹進入永樂町永樂座戲院擔任職員。 1933年,他再接再厲,以模擬小說西廂記中少女的情懷,創作知名歌曲《望春風》,不但成為他的代表作,也成為臺灣最受歡迎的歌謠之一,迄今仍為人傳唱。除了《望春風》之外,他替上海電影公司寫了《一個紅蛋》(描寫清末太監),《人道》等廣告歌曲亦相同極受歡迎。除此,他另外所做的《四季紅》,《補破網》等均為知名歌曲。不過因為戰後遷徙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並不重視台語歌曲,這些歌曲的作詞者常誤列為「佚名」。 他就職的永樂戲院被拆後,他就退休在家不再創作。僅於1977年發表《相思海》。這首歌,也是他的最後知名遺作。李臨秋先生逝世於1979.2.12大稻埕老家。 2009年12月臺北市政府於歸綏街的大稻埕公園樹立了李臨秋先生寫詞譜曲時的神韻塑像,並於每整點時,輪流播放其成名代表作,也成為臺北市第一座歌謠公園。
《望春風》歌詞 想要郎君做尪婿,意愛在心內,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月娘笑阮憨大獃,苻風騙毋知。
|
(五)廖添丁—臺灣的俠盜傳奇人物 以下資料參酌於:維基百科 廖添丁生於1883年5月21日(清光緒九年農曆四月十五),臺中大肚上堡秀水庄人,八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改嫁,由其姑媽撫養成人。十八歲開始犯案,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因竊盜三犯付臺中地方法院,遭重禁錮十個月又十五天。1906年~1909年(明治三十九年~四十二年),廖又有多次竊盜記錄,並因此被逮捕,其後在同年出獄。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八月廖因犯下偷竊警槍彈藥及佩劍案,開始引起警方的極度重視(但是他從未被日方視為抗日份子),至此開始到同年十一月遇害為止,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其犯下的重大刑案包括:林本源家搶案、基隆槍殺密探陳良久案、八里坌堡五股坑庄保正李紅家搶案。這段期間可以說是廖添丁活動力最強、犯罪率及知名度最高的時期。其活動範圍以臺中、臺北、基隆、桃園為主要地點(翁慧雯,1999)。 |
|
廖添丁及臺灣日治時期重要事件表: |
廖添丁的照片也是考據專家有興趣的研究之一。主要是在髮型上的爭論不斷。其實,日治初期日人並未開始強制"放足斷髮",當時在台居民均仍是清頭才對(1915年四月總督府才明令禁止纏足辮髮) |
廖添丁年表 |
|||
西元年份 |
中國年份 |
日本年份 |
事蹟 |
1883 |
光緒9年 |
明治16年 |
|
1891 |
光緒17年 |
明治24年 |
廖添丁8歲喪父,母親改嫁,由姑媽撫養長大。 |
1895 |
光緒21年 |
明治28年 |
|
光緒22年 |
明治29年 |
||
光緒24年 |
明治31年 |
2月26日,陸軍大將兒玉源太郎接任第四任總督。 |
|
光緒28年 |
明治35年 |
廖因竊盜三犯付台中地方法院,遭重禁錮十個月又十五天。 |
|
光緒30年 |
明治37年 |
廖夥同板橋人張富搶劫茶商,警方圍捕時廖持菜刀拒捕卻誤傷同夥張富,獨自脫逃後還帶了大稻埕歌妓阿乖跑到台中廳藏匿。 |
|
光緒31年 |
明治38年 |
廖因搶奪富商而被捕入獄。 |
|
光緒32年 |
明治39年 |
||
… |
… |
… |
其間廖有多次竊盜、入獄之記錄。 |
宣統元年 |
明治42年 |
3月8日:為廖最後一次服刑出獄時間。 7月21日:士林街茶商王文長金庫搶案。 8月19日:臺北廳大稻埕屠獸場警察廳宿舍日新街派出所警槍彈藥與佩刀被竊案。 8月20日:大稻埕富商林本源家槍案。 9月5日:日基隆廳槍殺密探陳良久命案。 11月4日:八里五股坑莊保正李紅搶案。 |
註:綜合翁慧雯(1999)、黃昭堂(1994)及張瑞楨(2003)文獻彙集整理而成。 以下資料參酌於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920320 節錄臺灣民間故事
清廷於甲午戰爭中失勢後,臺灣遂成為這場戰爭的犧牲品,也自此進入了日本統治時期,臺灣不甘屈服於這突如其來的異族統治,於是有許多反日的聲音和行動出現,這時在日治時期敢公然挑戰日本威信的民間傳奇人物就屬廖添丁最赫赫有名而為人所津津樂道了,基於民族情感及對民族英雄的崇拜,我們對於這樣一個傳奇人物開始感到好奇。
根據資料(正史):但事實上也很難辨其真偽,不知這“正史”的可信度有多高,且姑且信之吧! 廖添丁生於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台中大度上堡秀水庄人。
八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改嫁,由其姑媽撫養成人,少年過得很坎坷。十八歲開始犯案,明治三十五年(公元1902年),(此時記年已經變為明治),因竊盜三犯赴台中地方法院,遭重禁錮十個月又十五天。 明治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廖又有多次竊盜記錄,並因此被逮捕。明治四十二年八月廖犯下偷竊警槍彈藥及佩劍案。至此開始到明治四十二年十一月遇害為止,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其犯下的重大刑案包括:
日治時代,這是一個莫可奈何的時代吧!臺灣人的命運頗悲慘,一直都沒有自己當主人的權利。 小遊戲:神影無蹤–廖添丁http://www.more.game.tw/games_4726.html 作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林秉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