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德街
一.貴德街—茶街(老行業、名人)
貴德街,街寬僅約四公尺,清政府時向南的前段稱為千秋街,向北的後段稱為建昌街,日據時期,貴德街稱為「港町」。 貴德街的老屋,其建築的台基大約及成人腰高,入門有四、五層的台階,是為了防止颱風季節的洪水泛濫成災,此為台北市其他地區建築少有之特色。 貴德街在興盛時期,有數十家茶行設於此街,茶香四溢,亭仔腳(騎樓)是堆放茶箱、茶籠,舖曬花茶的地方。 |
![]() |
||
|
貴德街的老屋,建築台基約及半個成人高,可防止洪水成災。 |
||
![]() |
|
|
|
茶葉大亨陳天來興建之「錦記茶行」 | |||
在貴德街73號現址,有一座豪華宅第,為茶葉大亨陳天來於1923年竣工之「錦記茶行」,據說為台灣第一家民間使用抽水馬桶的住宅,其建築講究,裝飾華麗,日據時期,日本親王來台,此建築都會供日本政府當成台灣人居住樣本,又被稱為「臺灣人模範住家」。 |
在貴德街附近,有一建築為李春生紀念教會,乃大稻埕以茶致富的富商李春生的後代子孫及信 徒,為紀念李春生所捐建的,由於他為虔誠基督教徒,因而捐款興建教會,此地點也是清朝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郵政支局的舊址。此教會為兩層樓磚造建築,外 形狀似人臉,其眼睛的部分,形如牛眼,稱為「牛眼窗」,入口類似人嘴,目前此教堂仍持續營運,有主日查經及團契活動。 1921年,由林獻堂、蔣渭水等人領導組織的「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貴德街一帶設置「港町文化講座」,每週六舉辦演講,藉以提倡民族主義,以思想言論進行非武裝抗日活動。
|
|
李春生紀念教會,外觀狀似人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