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國小大稻埕主題式網頁

藝術人文

一.重要的人物

(一)李春生

       根據記載,早在荷蘭時代,臺灣就已經有野生茶樹的存在,不過直到西元1860年代臺灣開港之前,臺灣的茶都只有零星的種植。等到西元1866年(清同治五年),外國富商在李春生的協助下,從福建安溪引進茶種在臺灣獲得成功之後,大量的茶樹才開始在臺灣種植,此時的茶葉與糖、樟腦並稱為清末臺灣的三大出口商品。其中臺北的大稻埕,就是清末因從事茶加工及買賣而興起的一個大聚落。換句話說,大稻埕的興盛與李春生有直接的關係。

  李春生肖像
  • 李春生(1838-1924年),本籍福建廈門,1868年移民到福建省臺灣府從商。他是末從事貿易的富商。除此之後,他且為臺灣仕紳中少見的基督徒,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根基打造者。李春生小時候幫助父親撐船擺渡,後為洋行幫辦,幫助英商渡特經營臺灣北部茶葉產銷,成效甚佳。後改任和計洋行總經理,從事貿易,無往不利,臺灣茶葉輸出以他最成功,長年經營,成了鉅富。



        當時,臺灣南北二巨賈,南部是指陳福謙,北部指的就是李春生,他的財富可與板橋林本源匹敵。從此他一言九鼎,時常扮演外商與本地住民的糾紛協調者。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他亦有極大的貢獻,協助清政府推展各項工業建設,不惜投下巨資,積極推動各項公共工程,如臺北城的建造、鐵路的興建、大稻埕港岸堤防的興建、大稻埕新市街的營造工程,以及擔任蠶桑局副總辦等,後因功獲朝廷頒給五品同知,賞戴藍翎功名。

        西元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李春生與板橋林家的林維源共同建造千秋、建昌二街(今貴德街),並出租給洋商,從事茶葉的買賣,帶動大稻埕初期的繁榮。而得「番勢─李仔春」封號,因此在大稻埕的聲望極高。

       另外,李春生於13歲時在廈門受浸成為基督徒,他認為西方的力量和成功來自基督教,日本的富強也是因為對基督教的支持,而得到上帝的福佑。所以從日本回來之後,李春生便更積極地宣傳基督教義,推動基督教事務。後代子孫為了感念他的作為,在現在貴德街建了一座教堂來感念李春生的教誨,因此定名為李春生紀念教會。而在中山南路的濟南長老教會,李春生也是主要的奉獻者之一。
  李春生紀念教會

       西元1901年,李春生出任大龍峒教會(今臺北市大橋長老教會)長老一職。除了自己的教會之外,對於其他教會的各項硬體建設、宣教工作,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支援,現今坐落於臺北市甘州街的長老教會禮拜堂,就是他一手奉獻的。經商致富的李春生,並沒有一般商人的市儈銅臭味,而有著深邃透徹的思想內涵。除對宗教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之外,李春生也關懷各種社會、文化現象。那時候,由於西方文化的勢力強大,有許多知識份子主張全面西化,並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李春生對此提出反駁,認為「文化不是全盤都不好,將好的精神保留,不好的現象斬除,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將它們連根拔起」。這樣的想法,在那個全盤否定傳統的年代裡,更顯得理性,可看出李春生雖然接觸很多西方文化,卻不會因此完全「崇洋媚外」,在思想見解上展現了哲學家的風範。

 

引用文獻:玉山社/星月書房(www.tipi.com.tw),維基百科、臺北市大同區公所

(二)陳天來—大稻埕首富

      臺灣在清領及日治時期,茶葉、蔗糖、樟腦等三項是經濟發展的重大命脈,而茶葉尤為重要,從事這一行業的商賈人物,有許多都成為當時臺灣工商業界的領袖及鉅富,而陳天來就是其中一位。大稻埕三大首富:李春生、陳天來及辜顯榮三位人士可說是影響大稻埕地區百年來發展的重要人物。

     陳天來在此地創立錦記茶行,致力發展茶葉貿易到南洋市場而致富。曾任茶商公會會長,奔走「製茶稅」的廢止運動。陳天來致富後,開始多角經營:「蓬萊閣」(酒樓)、「第一劇場」、「永樂座」皆是他眾多投資經營的娛樂事業。

     臺北市政府於2006年底將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指定為臺北市重要古蹟之一,其理由如下:

     本宅創建者陳天來先生為臺北茶葉發展過程重要人物,且陳氏家族人才輩出,在近代臺灣政治、經貿及文化史上有其顯著貢獻和代表性地位,此建物為其事業高峰之傑作與重要見證!

1872年農曆12月5日生於臺北大稻埕。

1891年設立「錦記茶行」。(位置就在陳天來故宅,為市定古蹟,現仍有人居住)不到幾年已執業界牛耳,商務遍及新加坡、南洋等地,對臺茶在南洋市場的擴展貢獻頗大。

1914年被選為臺灣茶商公會會長。

1923年5月6日投資「臺北永樂座」開幕。

錦記茶行

 1920年至1924年任臺北市協議會員。

 1924年至1934年任臺北州協議會員。

 1928年與辜顯榮等人成立臺灣人最大商業團體「臺北商業會」。

 1939年10月17日去世,享年68歲。

 1928年與辜顯榮|等人成立臺灣人最大商業團體「臺北商業會」。公職則任大稻埕壯丁團長、臺北市協議會員、臺北州協議會員。

 其於1923年所建之中西折衷式三層豪華巨宅,內部裝潢陳設考究,雕刻精巧,在在顯示出當時富貴門第的氣派。

(三)蔣渭水—臺灣孫中山

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定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臺北市錦西街錦西公園改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臺北市及宜蘭市亦各有一條渭水路。蔣渭水先生可說是臺灣現代史上數一數二的重要人物。

  • 蔣渭水(1891~1931)宜蘭人,父親以相命為業,所以幼時曾任乩童,但發覺乩童之工作並未替神傳達旨意,反而誤導來求神開導的人,因此對迷信、惡習更是抨擊。


     考入臺北醫學校,為台大醫學院之前身。在校期間接受了現代醫學教育,同時也產生了「政治熱」,在學時領導校內外學生從事一些充滿民族意識的反抗行為,在異族統治下此種行為是具有勇氣並受到同學的愛戴,曾因毆打日人而被禁足兩星期;也曾在艋舺舉行學生大會,痛斥日本當局的壓迫,並鼓吹民主革命。

       西元1915年以總平均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西元1916年,他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開設「大安醫院」(為今之延平北路義美食品)。時常邀集醫學專門學校及臺北師範學校等校之學生到他的醫院討論有關臺灣目前的殖民地受苦情形,對臺灣民族自決思想及反帝反殖民地的臺灣民族解放目標十分強烈,以及為追求解放的進行方法,大安醫院也變成當時同志的集合所、食堂、旅社。

      在學期間常著文痛批日本暴政,又曾密派同志翁俊明和杜聰明,組暗殺團赴北京擬刺袁世凱。其方法是以培養的病原細菌,投入僅由達官所能享用的自來水水源中,但未能成功。

     蔣渭水在西元1927年成立臺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組織臺灣工友會總聯盟等多項為臺灣人無條件的獻出。在入獄後由熱心的民主運動者變成了一位革命鬥士。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來解除內部的紛爭,免得讓統治者漁翁得利。

    盛大的「大眾葬」:蔣渭水因病逝世,享年40歲。西元1931年8月23日舉行「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在臺北迪化街之「永樂座」,場內中央有蔣渭水先生之遺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遺訓猶在」、「大眾干城」、「解放鬥將」及以大眾為詞首的輓聯「大義受大名 生據大安作營陣 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 眾民歸眾望 功憑眾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

   

         五千餘人聞訊趕來參加大眾葬送別,並有從東京、南京、廣州、上海、廈門各地來的弔慰電文二百餘件,十時卅分移靈,以「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之大靈旂引導。移靈時天突降雨,有若流淚,送葬群眾任憑雨淋無人退避,靈旂之後有音樂隊、弔軸、輓聯、花環、靈車。有八十名工友團青年在護衛靈車,又有八十名青年整理隊伍。音樂隊的喇叭聲音嘹喨有若行軍,葬儀委員護靈四人一排而行,工友聯盟數百名手持白旂、民眾黨同志、工總、商總及一般會眾隨後,計有五千人。行至天主教堂時天又降大雨,眾人皆無視大雨的阻擋,一同繼續陪同蔣渭水走完這一段人間最後的旅程。沿途民眾不計其數默默在街道二旁,以虔誠的心等候靈車的來到並以目視送之。蔣渭水的墓碑上刻有他的遺囑。

          蔣渭水俱有徹底的性質和不妥協的精神,他為臺灣的奮鬥有如為中國的孫中山,二人皆為醫生,但兩者不同之處在孫中山是推翻腐敗的清朝政府,而蔣渭水是向強權日本政府挑戰,主張臺灣回歸中國。他一生受到拘捕十餘次,未曾退縮,是臺灣近代發展史中的精神領袖。

 

引用文獻:臺灣人的臺灣史-郭鴻斌(臺灣海外網)、維基百科

 

(四)李臨秋—首席本土音樂家

李臨秋1909年1979年),臺灣臺北人,知名作詞家。他最有名的歌曲為《望春風》。李臨秋父親本為富商,後因故家道中落。

1924年,李臨秋受親戚介紹進入永樂町永樂座戲院擔任職員。
1932年,他以閩南語為兩部中國上海電影《懺悔》《倡門賢母》填了兩首同名廣告歌曲的詞。雖然該歌詞只是為了吸引民眾前來觀賞電影,頗受歡迎,也立刻被哥倫比亞公司延攬。

1933年,他再接再厲,以模擬小說西廂記中少女的情懷,創作知名歌曲《望春風》,不但成為他的代表作,也成為臺灣最受歡迎的歌謠之一,迄今仍為人傳唱。除了《望春風》之外,他替上海電影公司寫了《一個紅蛋》(描寫清末太監),《人道》等廣告歌曲亦相同極受歡迎。除此,他另外所做的《四季紅》,《補破網》等均為知名歌曲。不過因為戰後遷徙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並不重視台語歌曲,這些歌曲的作詞者常誤列為「佚名」。

他就職的永樂戲院被拆後,他就退休在家不再創作。僅於1977年發表《相思海》。這首歌,也是他的最後知名遺作。李臨秋先生逝世於1979.2.12大稻埕老家。

2009年12月臺北市政府於歸綏街的大稻埕公園樹立了李臨秋先生寫詞譜曲時的神韻塑像,並於每整點時,輪流播放其成名代表作,也成為臺北市第一座歌謠公園。

望春風》歌詞
孤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想欲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想要郎君做尪婿,意愛在心內,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月娘笑阮憨大獃,苻風騙毋知。


李臨秋從「西廂記」中的一句詩:「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得到靈感,創作了《望春風》,細膩道出情竇初開男女靦腆又期待的心境,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歌謠,即使到現在,仍一直被傳唱著,像是陶?、朱約信都曾重新翻唱,賦予老歌新面貌。


引用文獻:維基百科

 

(五)廖添丁—臺灣的俠盜傳奇人物         

以下資料參酌於:維基百科

       廖添丁生於1883年5月21日光緒九年農曆四月十五),臺中大肚上堡秀水庄人,八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改嫁,由其姑媽撫養成人。十八歲開始犯案,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因竊盜三犯付臺中地方法院,遭重禁錮十個月又十五天。1906年~1909年(明治三十九年~四十二年),廖又有多次竊盜記錄,並因此被逮捕,其後在同年出獄。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八月廖因犯下偷竊警槍彈藥及佩劍案,開始引起警方的極度重視(但是他從未被日方視為抗日份子),至此開始到同年十一月遇害為止,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其犯下的重大刑案包括:林本源家搶案、基隆槍殺密探陳良久案、八里坌堡五股坑庄保正李紅家搶案。這段期間可以說是廖添丁活動力最強、犯罪率及知名度最高的時期。其活動範圍以臺中臺北基隆桃園為主要地點(翁慧雯,1999)。

廖添丁及臺灣日治時期重要事件表:

     廖添丁的照片也是考據專家有興趣的研究之一。主要是在髮型上的爭論不斷。其實,日治初期日人並未開始強制"放足斷髮",當時在台居民均仍是清頭才對(1915年四月總督府才明令禁止纏足辮髮)

廖添丁年表

西元年份

中國年份

日本年份

事蹟

1883

光緒9年

明治16年

農曆4月15日,廖添丁出生,本籍地為臺中廳大肚上堡秀水庄191番地,亦即現在的臺中縣清水鎮秀水里的海濱路旁

1891

光緒17年

明治24年

廖添丁8歲喪父,母親改嫁,由姑媽撫養長大。

1895

光緒21年

明治28年

清廷與日簽定「馬關條約」,割讓臺澎等地給予日本政府。任命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為首任臺灣總督

1896年

光緒22年

明治29年

6月2日,陸軍中將桂太郎任命第二任台臺灣總督,四個月後辭職。後由陸軍中將乃木希典接任第三任臺灣總督

1898年

光緒24年

明治31年

2月26日,陸軍大將兒玉源太郎接任第四任總督。

1902年

光緒28年

明治35年

廖因竊盜三犯付台中地方法院,遭重禁錮十個月又十五天。

1904年

光緒30年

明治37年

廖夥同板橋人張富搶劫茶商,警方圍捕時廖持菜刀拒捕卻誤傷同夥張富,獨自脫逃後還帶了大稻埕歌妓阿乖跑到台中廳藏匿。

1905年

光緒31年

明治38年

廖因搶奪富商而被捕入獄。

1906年

光緒32年

明治39年

陸軍大將佐久間左馬太接任第五任臺灣總督

其間廖有多次竊盜、入獄之記錄。

1909年

宣統元年

明治42年

3月8日:為廖最後一次服刑出獄時間。

7月21日:士林街茶商王文長金庫搶案。

8月19日:臺北廳大稻埕屠獸場警察廳宿舍日新街派出所警槍彈藥與佩刀被竊案。

8月20日:大稻埕富商林本源家槍案。

9月5日:日基隆廳槍殺密探陳良久命案。

11月4日:八里五股坑莊保正李紅搶案。

11月19日:遭友人楊林擊斃於臺北縣八里鄉老坑猴洞內。得年27歲。

註:綜合翁慧雯(1999)、黃昭堂(1994)及張瑞楨(2003)文獻彙集整理而成。

以下資料參酌於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920320

節錄臺灣民間故事

       清廷於甲午戰爭中失勢後,臺灣遂成為這場戰爭的犧牲品,也自此進入了日本統治時期,臺灣不甘屈服於這突如其來的異族統治,於是有許多反日的聲音和行動出現,這時在日治時期敢公然挑戰日本威信的民間傳奇人物就屬廖添丁最赫赫有名而為人所津津樂道了,基於民族情感及對民族英雄的崇拜,我們對於這樣一個傳奇人物開始感到好奇。
傳奇野史:就是大家已耳熟能詳的廖添丁傳奇(很長,知道的人可略過) 陳信傳老師簡寫:
在日據時代,台中縣秀水村有一個孤兒,叫廖添丁。他在王老闆家打雜放牛,賺取一口飯吃。自小他曾跟阿福伯學過拳腳功夫,所以在武術上頗有兩下子。放牛時,他就指導牧童們練武。有一次他所看的牛跑到別人的田裏踩爛農作物,別人罵了王老闆,老闆又怒斥廖添丁,經過一番爭吵,廖添丁終於待不下而離開了王家。
   他來到一座破舊的王爺廟裏,白天找工作找不著,肚子餓了,只好偷人家的食物來充飢。有一天,有四個出外謀生的人也住進這廟裏,他們看他可憐,就允許帶他一同去臺北找工作。後來在五堵找到了鐵路局做鐵路修築的工作,他們開始搬磚挑土、忍受苦累;而廖添丁最不能忍受的是日本工頭的高高在上,把工人當奴隸看待的態度。他常常受工頭責罵,有一回工作時,他和工頭們打起來了,日本工頭全被他摔得鼻青臉腫,躺在泥地,動彈不得。最後他被趕出去,不能在那兒工作了,於是他獨自去臺北。
   先是住在一個同鄉家裏,不久在媽祖廟門口做攤販的幫手,洗碗洗菜、招呼客人。他結識了許多朋友,由於賺不到什麼錢,後來他不幹攤子的事了。從此經常和朋友喝酒胡鬧。有一天他到日本人的住宅偷錢及鬧鐘,被屋主發現,他翻越牆頭逃跑了。自此他白天睡覺,晚上偷竊,他的那些朋友也都是靠偷雞摸狗的行業維生的。由於廖添丁手腳俐落、功夫不錯,他加入了由吳塗璧角頭老大領導的對抗日本的集團。
   有一次廖添丁把一些碎銀子給了老婦人,他能幫助自己的同胞,就減輕因偷竊而帶來的不安。那天回到住處,有一個日本警察來盤查,無意中發現他有鬧鐘,廖添丁怕事情敗露,就衝出大門跑了。日本警察已開始注意他們這一夥盜賊,尤其是經常把偷來的錢,分散給貧窮人家,有「義賊」雅號的廖添丁。
  廖添丁到為富不仁的大利商行老闆那兒「借錢花用」,老闆偷偷地打電話向警局通報。廖添丁拉開抽屜,取走鈔票,又發現一把手槍。門外有好幾個警察團團圍住,廖添丁拿著手槍,取出長布巾,朝樑上一套,跳到窗外去,轉眼消失無蹤了。
  有一家年老夫婦,兒子去打仗死了,沒有喪葬費,廖添丁就給他們銀子買棺木辦喪事。第二天里長知道這恩人是盜賊廖添丁,就叫許多警察包圍,廖添丁怕連累這一對老夫婦,只好束手就擒。消息傳出,很多人難過得掉眼淚,一致惋惜、嘆氣他的落網。
 他的案子是財物偷竊,沒有涉及傷害,因此被判四個月徒刑。廖添丁在臺北監獄服刑,每天帶腳鐐挑糞、澆菜、挖土、扛沙。他在獄中結交了張富,廖添丁出獄後,找工作到處碰壁、落魄潦倒;且所有的發生的竊案,警察的箭頭總是指向他,他常常被攔下搜身或到局裏受審問。
 有一位臺灣籍的警察──曾國英,請廖添丁到他家幫傭,他賣力地工作,挑水、劈柴等粗重的工作全一肩挑,他的生活幸福安定起來。可是外面的竊案接二連三,人人以為他又「復出」,警方也一口咬定非他莫屬。上級認為曾國英包庇盜賊,叫他快交出來審判。曾國英拿了三十塊錢,叫廖添丁隱姓埋名做個小生意。他買了一輛手推車,開始販賣香腸,廣結善緣,生意很好,賺了不少錢。他又經常去找昔日友伴,如吳塗壁和飛刀;他們認識了酒家女陳玉梅。陳玉梅告訴他們唐山〈中國〉在鬧革命,他們很想去唐山加入革命陣營。正當在談天時,日本警察闖進來和他們吵起來,廖添丁又闖禍了,朋友叫他逃躲。

 於是他去投靠川仔和尚的破廟裏,不久吳塗壁也來到這兒躲藏。外面人做案,頂用廖添丁的名號,資料愈積愈多,他這一輩子很難翻身了。廖添丁問吳說怎麼辦?吳告訴他:既然做不做案都一樣,乾脆做到底。於是他們計劃鎖定常有不義之財的村長李紅為目標。廖添丁飛簷走壁,潛進警察廳偷了兩套制服,然後他們兩個喬裝警察進了村長李紅的家,查問收受贓物之事,村長作賊心虛不得不交出了七百元保證金。第二天這騙錢的事傳遍各地。廖添丁的名字、照片上了報紙的頭條新聞,他誤入歧途,無法回頭了。但他有一個原則,是劫富濟貧,只跟日本當局為敵,絕不欺壓自己的同胞,相反地他常常救濟窮苦的百姓。
 日本警察佈下天羅地網,決意要把他逮捕歸案,後來由飯岡刑警負責接辦他的案件。飯岡接到密報說廖添丁在三重一帶出沒,便帶了幾個便衣警察去圍捕,刀子棍子齊出手,打得廖添丁全身是傷,終於被制伏了,他又下獄。當時逢日俄戰爭,日本勝利,獄卒們買酒,開懷暢飲,醉得東倒西歪;廖添丁於是悄悄地在屋頂上挖了一個洞,輕輕一跳,逃出去了。
 廖添丁躲在張富的「九間仔」屋裏,飯岡他們又來包圍緝捕,他衝出重圍,直奔新竹,逃向豐原。可是被一個日本朋友出賣又被逮捕了。他在被帶往臺北的火車上,上廁所時,他舉起帶手銬的雙手,用力猛擊日警,就自車門往外一跳,逃走了。廖添丁一再地犯案、逃脫,帶給日本警察許多的麻煩。飯岡開始捉拿廖添丁的親朋好友,只要和他有關的,全被按上罪名捉到監獄去行刑,目的是要他們吐露廖添丁的藏身處。從此再沒有人敢和他來往,廖添丁被逼走上絕路,為了報復,他偷走了飯岡辦公室的槍枝,他有了火力如虎添翼,日本警察人人自危。
 飯岡張貼公告:凡是捉到廖添丁的人,一律發給一千元賞金。廖添丁跑到八里,去投靠張富,他要張富幫他找船,臺灣待不下,想到唐山去。日本警察為防止廖添丁偷渡,海防很緊,張富根本找不到船。張富為避免警方的注意,催促廖添丁到觀音山裏的洞穴躲起來,他會派人送飯去。一個年輕人叫紅毛仔的,每天幫忙送飯。紅毛仔很崇拜鼎鼎大名的英雄人物──廖添丁,很羨慕他的名氣與地位。然而廖添丁在閒聊時卻勸他退出幫派,回鄉下好好做人。廖添丁等船等得不耐煩,他很想離開臺灣到唐山,洗心革面重新過新的人生。
 有一天紅毛仔送飯來‧而廖添丁坐在椅子上睡覺。紅毛仔想到一千元的賞金。可以買好多東西,可以創業、娶妻成家……,他受到很強烈的誘惑;他瞥見旁邊有一把銳利的斧頭,紅毛仔高舉斧頭用力砍下去,廖添丁慘叫一聲,驚跳起來,鮮紅的血立刻噴出來,他向前跨了幾步,就不支倒地死了。
 廖添丁,年輕時是孤兒,耐不住饑餓、貧窮,一錯再錯,終於墮落黑社會,成為日警追殺的對象。他很有正義感,幫助窮人,然而他的一生是悲慘的。今淡水、八里有一座廟,就是紀念義賊廖添丁。
正史---

根據資料(正史):但事實上也很難辨其真偽,不知這“正史”的可信度有多高,且姑且信之吧!
  根據「從日本原始檔案看廖添丁其人其事」一文,作者李季樺從廖添丁明治年間的戶口除戶簿記載,臺灣總督府檔案與臺灣日日新報等三項第一手資料研究中發現:

廖添丁生於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台中大度上堡秀水庄人。

八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改嫁,由其姑媽撫養成人,少年過得很坎坷。十八歲開始犯案,明治三十五年(公元1902年),(此時記年已經變為明治),因竊盜三犯赴台中地方法院,遭重禁錮十個月又十五天。 明治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廖又有多次竊盜記錄,並因此被逮捕。明治四十二年八月廖犯下偷竊警槍彈藥及佩劍案。至此開始到明治四十二年十一月遇害為止,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其犯下的重大刑案包括:
1.林本源家搶案
2.基隆槍殺密探陳良久案….等。
在日本警察眼中廖添丁為一名竊盜及殺人犯,並非所謂的抗日匪徒或思想犯。
 而在臺灣意識抬頭之下,為了滿足我們小市民的替代性補償,廖添丁被拱上了抗日民族英雄英雄的標籤;而日本人成了逼迫廖添丁的壓力。
 為了滿足我們小市民一些慾望期待和幻想,義賊廖添丁就此產生在漢民祠(就是廖添丁廟,下面會介紹。)管理委員會自印的"漢民祠簡介"的"廖添丁神傳"(就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ㄉ廖添丁傳奇,就是上面的那篇“野史”)陳述廖添丁年少時與身懷絕技,武藝高超者為伴,在耳濡目染之下,學的一身奇技。其後因地方保正藉勢斂財,廖添丁不畏強權惡勢力,出面指摘,因而得罪保正,保正決定除掉廖添丁,以絕後患。
 這個故事(當然是人們所撰寫的,但不知是否有真人真事作為背景)架構英雄如何被逼,驚險過程,才能突顯英雄性格。於是計誘廖添丁,並向日本官署羅織罪行,指控廖添丁為亂黨,導致廖添丁成為日本人追緝的對象。 廖添丁的母親也因此而遭日本人強暴折磨至死。廖添丁家破人亡,加上四處躲避日本人追緝,為日後的秘密抗日埋下伏筆。
犯案動機:原因:時代背景所迫
廖添丁的時代正好是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時期,而在日本政府實施的政策中多是專制且嚴厲的作法,令老一輩的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即是警察制度,當時的警察介入了人民的生活中,使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提高警覺,否則極有可就被賴上莫須有的罪名,因此凡事都小心翼翼,造就當時治安呈現不錯的現象,但也使得人心受到壓抑,在心底期盼能有人出來維護正義、推翻專制體系,而“廖添丁“(或許是真有其人,或許僅是心中的期盼)就在此時和警察作對,展現出劫富濟貧的精神,也就讓在苛政下困苦的人民有了依靠,成為當時有名的義賊。
  另外,日治時代的管制毫不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只要一犯錯,就像白紙有了污點般,總是會被認為所有的事都是你做的,更加導致廖添丁的心裡想要就此錯下去。況且,因為人民的支持、讚許,使他有種像是在拯救蒼生的大英雄般的感覺,所以和警察作對無疑是在表達人民對這個日本政府的不滿。而在一八九五年到一九零二年之間,臺灣各地即有義民武裝抗日的舉動,也可說明臺灣人民對日本統治並不是完全接受的,廖添丁只是一個時期的代表人物罷了。
  代表著臺灣人民日本的殖民統治下的飽受壓抑的心靈抒發,高壓統治、警察介入生活、凡事都得小心翼翼。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造就了廖添丁的出現。
  廖添丁代表著臺灣市民在日本高壓殖民下的一點小小抒發吧!
結論:

    日治時代,這是一個莫可奈何的時代吧!臺灣人的命運頗悲慘,一直都沒有自己當主人的權利。
從荷蘭人駐入臺灣,鄭成功的鄭氏政權,清廷的統治,臺灣一直不被當主人,沒有自己做主的權利。清廷輕易地說割就割,僅是一個簽字,就把臺灣送給了日本。
    身為殖民地的次等國民,不被當人看的生活,會幸福嗎?天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看到日本人一定要哈弓鞠腰的。保甲連保連坐制度,天天都要小心說不定明天你的鄰居就背叛你,為了生活為了獎金,跑去告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多少臺灣的青春少女,被騙去當慰安婦啊!天天過個非人的生活,一天接待三十幾個客人。最近這個話題也一直被提起,小林善紀的臺灣論,所引起的軒然大波,一切都是為了這”日本殖民時代”。
    不可否認的,日治時代的建設與管理,的確促進了臺灣的進步,但更不可否認的,那是一段次等國民的歲月。而廖添丁就是這個年代的產物。劫富濟貧,為人民為的正義,代表著人民壓抑已久的心理,也喚起了人民的民族心。

小遊戲:神影無蹤–廖添丁http://www.more.game.tw/games_4726.html  作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林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