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釦街

一、今日風貌

 

 

 

 

 

        走進延平北路二段61巷,巷子裡有幾家經營鈕扣、針線、拉鍊…等服飾材料的專賣店,這一帶是老台北人口中的「鈕釦街」。大約在民國七、八○年代,因為鄰近永樂市場的布行,所以服飾材料店也漸漸聚集在重慶北路、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及朝陽公園一帶;民國八十八年間,這裡的居民開始更置全新的招牌、拆除違法廣告物、整合地方的產業特色,打算塑造出一條具有新風貌的「服飾材料街」。到了現在,巷子一帶已經儼然是個小型的服飾配件材料集散地了,如果你想自己做個小手工藝品或是做件衣服,任何鈕扣、蕾絲、毛線等材料,這裡可是一應俱全,來這兒找準沒錯!

                       

朝陽服飾材料商街」巷口牌坊

今日的鈕釦街

二、昔日風華

       

        回憶起這條巷弄的歷史,還有一個可以為大家介紹的文化記憶,那就是『大光明戲院』,這座老戲院在日治時期稱為『第三世界館』,在台北市『古老』電影院排行榜中,可是前幾名的唷!        

       二○年代之後,台灣的電影事業蓬勃發展,電影成為當時最為新穎的娛樂之一,多達一百八十餘家的電影院遍佈全台各地,光是台北,就有「永樂座」、「第三世界館」、「第二世界館」、「新世界館」、「芳乃館」、「國際館」、「大世界館」、「台灣劇場」等戲院。這些戲院,有的專門放映電影,有的是電影、舞台劇並重,這樣的休閒娛樂、文化陶冶在無形之中對台灣民眾的新文化啟蒙,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大光明戲院(第三世界館)舊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的「默片」,所謂「默片」就是沒有對白、沒有音樂,也沒有音效,僅能藉由影像來傳達劇情,因此每家戲院都會聘請唱作俱佳的「辯士」,來做旁白解說,辯士就是電影的劇情解說員,播放默片時,辯士會在螢幕旁邊看著螢幕邊說明劇情及臺詞,或是配音效聲、或是評論劇情,另一旁還有小型樂隊配合劇情及辯士的說詞,做現場的即興演奏,類似現在的布袋戲後臺配音一樣。

        早期辯士以日本人為主,但隨著看電影的臺灣觀眾增多,也開始有臺灣人擔任辯士,並使用閩南語來解說電影,有名的辯士亦如同票房明星般,各大戲院都爭相招聘,口才好的辯士往往是戲院的招牌,甚至是電影是否賣座的關鍵因素,許多觀眾進戲院甚至是因為辯士而來的呢!但隨著有聲電影出現之後,「辯士」這行業便逐漸消失。

  知名辯士─王雲峰

       而說到「辯士」,一定要介紹王雲峰與詹天馬兩人,這兩人都曾經在大光明戲院擔任辯士,也都是台灣知名的辯士。王雲峰出生於台南,曾到日本學習管絃樂,返台後定居大稻埕,投入電影院工作,擔任伴奏士、辯士,有「台灣通俗歌謠先驅」的美稱。詹天馬,早期投效話劇,因擔任「辯士」而聲名大噪,詹天馬最擅長於古裝劇,人稱他為「台灣夢聲」,是台灣首屈一指的辯士。他們倆曾經一起創作出了台灣第一首閩南語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

  知名辯士─詹天馬

       1932年中國默片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放映,台灣的電影業者為了吸引觀眾,想出了製作宣傳歌曲的點子,他們特地請當時大稻埕地區兩位著名的「辯士」詹天馬和王雲峰分別來作詞、譜曲,創作出桃花泣血記的電影宣傳曲。當時電影的宣傳隊伍,沿街播放這首歌,一開始的目的只是為了宣傳電影,卻意外地讓這首歌紅遍全台,於是唱片公司開始有錄製臺語歌曲的想法,從此便開創了台灣流行歌曲的道路,桃花泣血記也成為台灣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

  桃花泣血記電影海報

         根據附近耆老的回憶指出,雖然戲院的名字叫做「大光明戲院」,但印象中戲院看起來卻是陰陰暗暗的,沒有霓虹燈的閃爍,也因為地處巷弄之中看不到明明天光,只有屋簷上、櫥窗前,有著幾盞微弱的的白日光燈,照映著水泥地板的坑坑疤疤。現在,戲院早已經拆除了,但這條有歷史回憶的巷弄還是當地人心中無形的地標,只要你跟附近的老居民說要找「大光明巷子」(請用閩南語念),他們就會指引你來到這裡了。

參考資料

  • 莊永明(2002)。大稻埕逍遙遊。台北:台北霞海城隍廟。
  • 莊永明(1991)。台北老街。台北:時報。
  • 楊克隆(1997)。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 大光明,放光明。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5月10日。網址:http://blog.roodo.com/hsiashu/archives/4281903.html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國家文化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