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號公店

一.閩南式建築概說

 

 

 

 

 
 
        127公店(迪化街一段127號)是台北市第一件對外開放的街屋,是傳統閩南式建築類型。閩南式建築是隨著清朝大陸移民從原鄉帶過來的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是斜屋頂、騎樓(亭仔腳),以及由木板所組成的門窗,通常只有一層樓,但因為迪化街是商業薈萃區,在寸土寸金下,反而在迪化街看到的都是兩層樓以上的建築。前側面臨街道的前廳是做生意的地方,後側則多為儲藏室或住家。目前僅為一層樓的建築形式,在迪化街已經較為少見。

        常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的斜屋頂、木板組成的門窗、屋簷下的亭仔腳.....等,是外觀上主要的特色。以土埆壁和紅磚為主要的建材,少見附加的浮塑、裝飾,風格極為古樸。這種店屋的形式,由漳泉移民從原鄉帶來,是華南地區市鎮的店舖住宅原形。這種斜屋頂、附帶亭仔腳的店屋,在炎熱多雨的氣候中,得以方便人們走動,並遮蔽強烈的陽光。此外,連棟式的商店街,不但節省建材,也符合商業集市的要求。在迪化街北段,仍保留幾間,唯部份已經改建。

        紅磚紅瓦:由於台灣是移民社會,加上長期的殖民歷史,因此屬於各時代、各地方的建築形式混雜,長久融合之下,習以為常的人若不細究,常不能發現其中的細微差異。來自福建閩南的傳統建築,使用紅磚及紅瓦,而黑瓦或灰瓦,則是屬於日據時代傳入的日本式的建材;由於上百年的房子容易失修,台灣鄉間目前反而較常見的是日式的黑瓦或灰瓦。

 

 

二、URS127公店  

        URS127公店,位於迪化街一段127號。是台北市第一件對外開放的街屋。迪化街的店屋,是台灣典型的長條形店舖住宅。每棟房屋的店面有限,內部空間則為了滿足居住、囤貨、貨品加工的需求,逐漸向後、向上延伸,因此也使得屋身相當的長和高。在內部空間的使用上,大致是依照前店後住的原則,並以天井區隔出空間的性質。

        由於迪化街店屋屋身狹長,屋主在轉售時,常可依天井為分界,分別出租、售給不同的人。前半段面臨迪化街的部分,可提供給需要店面的商家,進行商業行為,後半段則可租售給一般家庭居住使用。


 

 

 

迪化街兩側的是台灣典型長條形店舖住宅(本校學生劉恩廷繪)

         URS127公店是迪化街77棟歷史建物之一,費時7年整修,目前全棟開放,該屋所在可讓民眾自由從中穿越迪化街與民樂街,內部空間開放公眾參觀。此建物曾經經營販售麵粉生意,後改成中藥材及南北貨等,最後捐贈給台北市政府,內部建物陳設仍保留原來風貌,包括屋頂枕木、窗櫺、樓梯、天井等。

        127號公店本身即是迪化街區超過百年豐厚歷史的產物。走進店屋,屋中三種不同砌築方法所構成的細微空間感受,更能在這車水馬龍的現代化城市裡,映照出屬於大稻埕的百年風華。

 

127公店內部屋頂的枕木及斜屋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