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一.清朝以前

 

 

        清朝乾隆嘉慶之後,大量泉州移民跨海沿著淡水河靠岸定居台北艋舺,與當地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大增,艋舺因而大為興盛,於是產生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也說明了臺灣最早的商業貿易重鎮在台南、鹿港與艋舺。艋舺就是現在的萬華區,卻日益受到淤淺的河道,而無法停泊大型的船隻,只好改停大稻埕。也因為如此,而將臺灣北部的商業重心拱手讓給了大稻埕。大稻埕也因此崛起,成為全臺灣經濟發展的首要之區。

  • 地名由來:大稻埕在清代以前,只有少數漢人與平埔族在此定居。也因為有著曬稻穀的大片空地(稻埕)而得名。而後來由於大稻埕地區濱臨淡水河,河利之便促使此地區的快速發展,也因此有了「稻江」的雅稱。

 

 

大稻埕地區與臺灣北部相關位置圖

(本校學生劉恩廷繪)

  • 幾項重要歷史沿革:

西元1851年:林藍田先生為了躲避海盜的侵擾,從雞籠(基隆古地名)移居到大稻埕。林藍田先生在此地開了3間店鋪,是大稻埕地區最早設立的店鋪。即在今日的迪化街一段154號。

     ‧西元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的移民械鬥事件。

這個事件起因於清代時期由福建泉州出海移民於臺灣艋舺的,有兩大族群。一為居於八甲庄(現老松國小一帶)的福建泉州同安籍移民,另外一個較大族群則是居於舊街與艋舺淡水河沿岸的泉州三邑人。兩者,以三邑人人數較多,也較早落腳於此。同安人因主要跟中國廈門一帶進行貿易,因此被稱為「廈郊」或轉音為「下郊」,而泉州晉江惠安南安三縣合稱的三邑商人,則稱做「頂郊」。艋舺移民漸多,同安人為主的下郊與三邑人的頂郊為了爭取艋舺碼頭,加上信仰神明不同,時常發生衝突。終於在西元1853年時,三邑人進行強烈攻擊,將同安人房屋全數焚毀。而敗逃之同安人,不得不放棄艋舺碼頭的地盤,逃往大稻埕另闢商埠,而拼命從頂下郊拼中救出的城隍爺與媽祖,也在後來的大稻埕建了霞海城隍廟與慈聖宮來奉祀神像。

二、清朝英法聯軍後~~

  • 西元1858年:清廷因英法聯軍一役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必須開放通商港口。其中,也包括了臺灣的淡水。
  • 西元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通商,而實際通商的港口向內延伸到艋舺與大稻埕。居於艋舺的移民排外性太強,造成外來漢人均移至大稻埕,以及河道淤積的影響下,人群與商物貨品迅速往大稻埕地區聚集。而外國的商人也紛紛在大稻埕的貴德街及迪化街沒立洋行(貿易公司),形成特殊的「外國人居留區」。在商業貿易上,大稻埕成為「干、茶、布、藥」的集散地。最早形成的的茶業外銷。臺灣氣候適合茶業生長,經由通商港口的貨物交通,臺灣茶在國際上打開知名度。加上外商鼓勵北部農民大量種植茶葉,並運到大稻埕來精製後,銷往國際。也在各國洋行的帶動下,臺灣茶的海外市場急速擴大,也造就大稻埕地區第一波的貿易黃金時期。
  • 西元1885~1894年:清廷派駐臺灣的第一任總督劉銘傳,是建設臺灣的大功臣,他的到來也直接活絡了全臺灣的建設,大稻埕地區的商業開展也達到更繁盛的榮景,而臺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促修築的。臺灣原屬中國福建省。1885年,中法戰爭後單獨設省。他大膽建設臺灣,舉凡兵器製造廠(大砲)、火藥局、水雷局、撫墾局、樟腦局、茶釐總局、礦物局、媒務局、稅釐總局、鹽務總局、郵政總局、電報總局、官醫局、東西向橫貫公路、輪船航線、臺灣鐵路局、砲台等都在他的規劃與中央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澴的大力支持下,結合沿海各省的經濟支援中順利展開。
三、日治時代
  • 西元1895~1945年(日治時代):中日戰爭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1894年)。日治時期,大稻埕地區的茶業貿易依舊興隆,更因為臺灣縱貫鐵路的修築通車,使得迪化街南北貨、布匹及中藥材的買賣,也成為全台進出口日本、東南亞的主要貿易商港。
  • 西元1895~1920年(日治時代初期):規畫城市街道開發,將原聚落的街道拓寬,並開闢新街道、建市集、堤防等。現今的延平北路就是當時建設所新闢的街道,而現今的堤防雛形也是當時所建。而我們學校原為日語傳習所(永樂國小),後來成立大稻埕第一公學校。而在西元1908年,開拓延平北路後,將大稻埕公學校一分為二,成為東、西校區(後來臺灣光復後,改稱太平、永樂國小),1909年設置女子分校於永樂國小現址,最早的兩名女學生就是大稻埕富商李春生的孫女。
  • 西元1920年後(日治時代中期以後):大稻埕地區的繁華景象不復前段時期(清朝治理時代),商業活動逐漸因為統治的日本人加速建設城內(原城中區,約為現今的中正區)的設施而較為沒落。日本人多集中居住於城內,大稻埕地區成為漢人群聚的首要地點。也因為如此許許多多的文人雅士群聚於大稻埕,掀起了臺灣近代史的自覺思潮。話劇、偶戲、美術、音樂、舞蹈、文學、歌謠以及推動臺灣民族自覺思想的人才輩出,成為臺灣歷史的重要史頁。在日人治理時期,在大稻埕地區也成為臺灣人反抗日本種族歧視與高壓統治的聖地。有臺灣孫中山尊稱的蔣渭水先生,就是在大稻埕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組臺灣民眾黨,發行臺灣民眾報,反對日本政府在臺灣實施鴉片專賣,無視臺灣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