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結構

太陽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因為受到高溫的影響,這些成份以離子狀態存在,所以說,組成太陽的物質不是固體,也不是液體,嚴格說起來應該是電漿。

 

太陽沒有界限分明的表面,但為了方便討論,天文學家把發出強烈白光,而光線無法穿透的球面做為太陽的表面,給了它一個特別的名稱叫光球層,並以光球層為分界,把太陽的結構分成內部與大氣兩大部份。

a. 內部結構:直徑約一百四十萬公里,由內到外可分為核心、輻射層、對流層等三大部份。


1. 核心:氫核熔合成氦反應之處,也是太陽能源的來源。此區域約占太陽半徑的25%,據科學家推測,太陽中心壓力大約有一千億個大氣壓,溫度達一千五百萬度,密度則可達到水的150倍。由此處融合產生的能量,須歷經百萬年才能傳抵太陽表面。 

2. 輻射層:距離中心25~70%處,核心產生的能量,在此處以輻射的形式傳出,也就是以電磁波的形式傳遞。本區因為溫度和壓力不如核心,所以無法產生氫核融合反應。但因為本區內層溫度七百萬度,外層溫度二百萬度,物質密度仍有水的20倍,來自核心的γ射線與X射線光子,不斷與層內物質粒子相碰撞,被物質粒子吸收後再輻射,光子平均每走不到1公分就與物質粒子碰撞一次,光子飛不遠就會因為這種情形的發生而消失或轉向。所以這些由核心以"光"形式向外傳遞的能量,大約需經過一百萬年的掙扎,才能抵達太陽表面。

3. 對流層:靠近表面處,厚約15萬公里,能量以對流形式傳出。此層幾乎完全不透明,從輻射層傳來的能量,在這一層以對流的方式由高熱氣團帶到表面,表面較冷的氣團則下沉,頗似沸騰狀態的一壺水。因對流而產生的對流胞,從表面上看起來呈一粒一粒的粒狀組織,稱為米粒組織,生命期約為五至八分鐘。對流層厎部的溫度約為二百萬度。


b. 太陽的大氣層: 由光球層、色球層、日冕與太陽風組成。 

1. 光球層: 約500公里厚,溫度約5800 K。我們所看到的太陽表面即是光球層。仔細觀測可看到尺度大小約為1000公里的米粒組織,此一結構是由對流所造成的。另外可明顯地看到太陽黑子。

2. 色球層:色球層沒有明顯的上邊界,太陽的邊緣氣體密度很低,使得此部份的發光強度,只有光球的萬分之一。在日全蝕中,只有當月面剛好把光球全部遮擋時,才能看到玫瑰色的色球層。此層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上昇,由光球層頂部的4200K升至數萬K的高溫。 

3. 日冕:厚約太陽半徑的1.3倍,溫度約100萬K。其密度約為地球表面大氣的十億分之一,非常稀薄,只有在日全食或使用日冕儀時才能觀測到。 

4. 太陽風:高速的離子氣體被吹離太陽者被統稱為太陽風。太陽風造成太陽質量流失量每秒多於一百萬噸。太陽風中的高能粒子如直接吹襲地球表面,對地球的生命與生態環境具有極毀滅性的影響。還好地球有磁場與大氣遮蔽,大部份的高能粒子被阻隔在地球之外,少部份在地球極區進入的粒子與空氣分子碰撞,使空氣分子游離並發出瑰麗的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