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電影

就在廣播歌仔戲如火如荼地發展時,歌仔戲電影也悄悄地出現。
電影,雖然講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傳入台灣,但是,在殖民地的歷史背景下,一直要到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第一部台灣人自製的台語片,才以歌仔戲的形貌,在台灣觀眾的面前上映。

1955年,歌仔劇團---「都馬班」在電影的競爭下,用十六釐米的底片,拍攝了第一支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不過,卻在因為對電影技術沒把握,就匆然拍攝,使得這支揭開台語片序幕的電影,在上映三天後便黯然下片。

六才子西相記的失敗,卻引起了其他歌仔戲戲班老班的注意,「拱樂社」頭家陳澄三便是其中之一。

陳澄三將甫自日本學電影回來的導演何基明找來,將歌仔戲的傳統劇碼---「薛平貴與王寶釧」搬上螢幕,卻造成空前轟動、久演不下,開啟了歌仔戲電影的拍攝風潮,許多劇團紛紛走出內台劇院、躍登螢幕。

歌仔戲,就像海綿一般,大量地吸收其他表演形式的性格,無意中,卻使得電影歌仔戲成了台語片的開路先鋒,不過在電子媒體流行之後,也因為這項特質,使得電影歌仔戲在向電子媒體靠攏之後,快速地衰退。從興起到衰落、從薛平貴與王寶釧到新南光,以及後來許多歌仔戲班所拍的歌仔戲電影,電影歌仔戲的起起落落,或許只是歌仔戲多種的模樣之一,但是對這些曾經參與那段黃金歲月的工作者來說,他們那一代的成就,是他們心中最大的安慰。

資料來源:公共電視台 http://web.pts.org.tw/~web02/opera_dfilm/p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