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活動

一.大稻埕的崛起

        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在基隆賣搖鼓的福建同安人林藍田先生為了躲避海盜的掠奪,而來到大稻埕,在中街(今迪化街前身)興建了三間閩南式店舖,從事稻米農具的買賣,店號林益順,是大稻埕街道之始。兩年後艋舺的泉漳移民為了碼頭利益爆發頂下郊拼,械鬥發生於咸豐3年(西元1853年)持續六年之久。

       關鍵性一役中,下郊人(泉州同安與漳州人)被頂郊人(泉州晉江、南安、惠安之三邑人)打敗,同安人乃隨大老林佑藻越過大稻埕往北遷徙,本欲落腳同為泉州同安移民的大龍峒,無奈不被接受,所以向南往大稻埕地區,被先前最早到此地的林藍田氏(從基隆遷居至大稻埕,也是此地開鋪的第一間商家)所接納,大夥才能聚在一起,另起爐灶,另闢碼頭。

       之後續有同安人從艋舺和新莊湧入,商人在此從事茶葉、藥材、布匹、農具、米糧等買賣,街道因而成形,當時以南街、中街、北街稱之。未久艋舺河沙淤積,商船無法停靠,市況逐漸衰退。於是,大稻埕碼頭便取代了艋舺,成為北部貨品進出的門戶。

      清代咸豐年間,大稻埕的商人和大陸從事貿易,近如福州、漳州、廈門、遠達寧波、上海、天津,港路到哪裡,他們的生意就做到哪裡。  

     1860年淡水的開港通商,吸引了自各國湧來的洋行外商, 他們將交易市場擴展至北美、歐洲,使大稻埕從地域性商品集散地,一躍而為國際貿易的一站。當時各國的洋行富商,都沿著河岸分佈。劉銘傳在1885年任臺灣巡撫前後,便考慮外國勢力的進入及臺灣貿易重心北移的趨勢,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1860年淡水開港、1869年英商杜德在大稻埕設立製茶據點後,相關茶葉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大稻埕的繁榮。

     同治4年(西元1865年),英人杜德來臺考察,之後引進泉州安溪茶苗,貸款給農戶栽種,再收買茶葉烘培精製,是為臺灣精製茶葉之始。烏龍茶不但味道甘美,而且茶水分呈白、金、黃、綠、紅五種顏色,英國女皇品嘗之後,直誇這是Oriental Beauty ,於是乎「東方美人」的美名響亮於世,國際行情特高,洋人趨之若鶩,外商五大行:德記、怡和、美時、義和、新華利,先後來到大稻埕設立分公司,向英、美等國輸出茶葉,享譽國際的大稻埕茶市從光緒年代一直延續到日治時期。

     大稻埕成為精製茶葉生產地後,造就國際知名的『茶市』。貴德街是一條茶街,其茶香歲月的年代,有好幾十家茶行設於此街,茶箱塞滿亭仔腳,整條街都有撲鼻的茶香。

  當時婦女在亭仔腳製茶的盛況示意圖

     茶商陳天來在西元1923年(日治大正12年)建造的「錦記茶行」,也現存於貴德街的中間道路上。精心設計、技巧華麗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寬廣達五二八平方公尺(一六0坪),據說日本皇族也常來參觀,頗能傳揚大茶商勢力。接管的第二年,臺灣總督府舉行大稻埕茶商調查。結果,發表茶商總數252家。

     日治時代,把現在的貴德街叫做「港町」。港町的馬路瀰漫著烘焙香片茶的芳香,路上的熱鬧從不間斷,成為台北第一的繁華街道。

     臺灣光復初期,因為歷經戰爭破壞,茶葉出口減退。加上印度錫蘭紅茶在英人經營下,在國際市場上異軍突起,不論價格、包裝,都使臺茶無法與之競爭,而臺茶品質也未能改進,盛極一時的茶葉貿易便一蹶不振。

二、大稻埕的現代風情—迪化街

       迪化街是現今最能代表昔日大稻埕風貌的街道,是全臺灣布帛、中藥和南北貨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至今仍保有傳統的經營型態。逛迪化街,可從永樂市場開始,由南往北走,南京西路到民生西路是南街,南街以霞海城隍廟分界,南京西路到城隍廟之間布店集中,是臺灣最大的布料批發地。城隍廟到民生西路,則有不少中藥材商店,以批發藥材、人參等買賣為主。

       民生西路到歸綏街,稱為中街,這一段商店以南北貨批發、零售為主。歸綏街到涼州街,稱為中北街,主要是南北貨批發。涼州街到台北橋之間,稱為北街,有不少已歇業的閒置商店,也有很多古老行業,如竹器店、碾米店、燈籠店、香油行、農具店及種子店等。
  布帛批發是迪化街的特色之一

       南北貨,是迪化街最響亮的招牌。「南北貨」名稱的由來,可能是從來往臺灣南北各港口的郊商,所組成的公會組織名稱衍生而來。貨品種類琳瑯滿目,涵括香菇、紅棗、蓮子、紫菜、蝦米、小魚干、干貝、人參……,還有酸甜鹹辣各式口味的零食點心和各類罐頭,每逢春節、端午、中秋三節前夕,是人們採購貨品的中心。

 

迪化街上的各式南北貨

三、大稻埕專題網頁

        大稻埕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現今的多處市定古蹟就是很好的見證。不論是百年來的歷史風華,干茶布藥的商業特色,多樣面貌的建築美學,還是從蔣渭水、杜聰明到李春生、陳天來,抑或是李臨秋(望春風、四季紅作者)、林清月(歌謠醫師),這個社區的豐富就圍繞在我們身邊,透過歷史知識、人文體驗與文化美感的沈浸,這鄉土情懷的依戀,就將在「大稻埕校本暨家庭共學課程」的實踐下孕育所有親師生對社區意識的認同。

       我們學校近三年來,組成了大稻埕鄉土特色學生專題探索隊,針對大稻埕的特色與在地的商業活動進行深入的調查與訪問。內容包括在地性、知識性、生活性和娛樂性等,網頁中可以看到許多學生結合繪畫與電腦遊戲的創意,歡迎所有同學一起來看看他們訪查的精彩成果吧!

點選圖片可直接進入各蒐查小隊進行訪查後的結果。

永樂小布團隊 製作

油飯精靈團隊 製作

糕餅搜查隊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