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樓式

二、洋樓式

 

 

        西元1860年(清咸豐十年),臺灣開放通商口岸--淡水,外國人紛紛來臺通商做生意,在當時大稻埕設立了外僑居留地區,因此隨著外國人的進入,洋樓式的建築也傳入大稻埕與迪化街。

      「洋樓」(圖一)也有人稱作「番仔樓」,主要是仿自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樓,以迪化街一段84號的林合益商號為例,其主要特色是以二層樓房為主,屋頂上有一排平直的「女兒牆」,還有細密的簷間線腳、拱形的窗框,和花瓶狀漏空排列的欄杆,並使用紅磚來建造,整體感覺明亮溫暖,是洋樓式建築最明顯的特點。

  • 女兒牆:在樓頂加蓋的平直短牆,牆面做成三匾額框形式,中間的匾額框特別突出。
  • 簷間線腳:介於女兒牆與拱型窗間,有一層一層細密的短屋簷。
  • 拱形窗:由洋樓的拱形迴廊演變而來,拱圈與窗洞結合。
  • 花瓶欄杆:是臺灣洋樓建築一大特色,尤以上綠色釉彩最普遍。迪街北段還有上藍釉、白釉(見圖四)的花瓶欄杆,較為罕見。
  • 柱式:屬於匠師的個人設計,混合了中西方柱式的做法,乍看起來彷彿將柱礎的部份倒提成柱頭。
  • 紅磚:臺灣本地燒製的清水紅磚,是主要建材。
  圖一:洋樓式建築特色(本校學生劉恩廷繪)
 

       雖說洋樓式建築是模仿其他國家的建築樣式,但是位於迪化街上的洋樓式建築更加入了中國的建築特色,例如:運用中式的匾額框和花鳥裝飾……等,發展出不一樣的風貌與特色,這可是其他國家看不到的喔!但目前迪化街上的洋樓式建築數量已經較少了,而大部份都集中在迪化街的北段(歸綏街到民權西路之間)。下列介紹幾棟迪化街上的洋樓式建築:

圖二:迪化街一段84號原益良食品原料公司,現已出租為萬安堂使用。

圖三:迪化街一段127號泰和商行

圖四:迪化街一段252號建築立

圖五:迪化街一段287號建築立面

圖六:迪化街北段連棟洋樓式建築立面(現已在整修當中)

參考資料:

  • 莊展鵬等(2000)。台北歷史深度旅遊。台北:遠流。
  • 李乾朗、俞怡萍(2009)。古蹟入門。台北:遠流。
  • 延平國小:迪化街導覽。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6月14日。

          網址:http://www.ypps.tp.edu.tw/yppsweb/history/sue/%E8%BF%AA%E5%8C%96%E8%A1%97/sep.ht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