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聖宮梯隊

             大稻埕慈聖宮為大稻埕首屈一指的大廟【慈聖宮】,座落在台北市大同區慈聖里保安街四十九巷十七號,因主祀天上聖母,俗稱台北媽祖。相傳清咸豐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即霞海城隍廟興工之前一年,大稻程開基人物林右藻等即已發起籌建媽祖廟,地點在中街與南街交界處(今迪化街、民生西路口) ,但正式動工則在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 三月廿六日,初為一小廟,地名即稱為【媽祖宮口街】;同治五年(西元一八六六年) ,林右藻等又籌募一萬餘元(當時幣值),將廟改建於長樂街 (今民樂街、民生西路口) ,六年五月十八日興工,八年八月九日完工,俗稱【大稻埕媽祖宮】。廟前正是當時郊商貿易對渡的碼頭(今十一號水門,現為大稻埕碼頭) ,成為早期郊商的聚集地。蓋大稻埕之市街,以中街為最早,次為南街,再次為中北街、普願街、杜厝街等,而其中最早中、南兩街,即與大稻埕最古二廟(霞海城隍廟、慈聖宮) 有關。

 

根據傳說,該宮媽祖神像本尊,是清喜慶年間(西元一八OO年前後) 由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一商人,為祈求行船平安,自湄洲嶼分靈?渡來台,最初祀在艋舺八甲庄(今老松國小鄰近柳州街一帶) ,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 發生頂下郊拼(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人與同安人械鬥),始移至大稻埕(舊延平區,今屬大同區) 迄今。

清宣統二年(西元一九一O年),該宮因日據實施市區改正,拓路被毀,至民國三年由艋舺名流李萬福主事等倡儀重建,勸募得款一萬七千餘(日) 元,台北廳亦撥付遷移費四千三百餘(日) 元,合計二萬一千餘(日) 元,遷建於隆記後街現址著手興工,至民國五年四月落成。所謂《深山藏古寺》,則《巷內藏大廟》就成了該宮的特色。

時至今日,該宮八十年來迭經重修,至民國八十一年間,因前殿簷樑腐朽,斑駁剝落,乃損資修葺建竣,並于八十三年四月舉辦《祈安慶成建醮》二天。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聖誕例祭,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祭典,九月九日媽祖成道日,啟建祈安禮斗法會,為該宮三大隆重慶典。

該宮總坪數一千二百四十坪,建地二百三十坪,規模之大,實為大稻埕各寺廟之冠,與霞海城隍廟、法主公宮并稱大稻埕三大寺廟。該宮正殿、前殿居中間,四周則有護龍、外護圍繞正方形,俗稱《四頭馬拖兩部馬車》,係為鄉村四合院式的廟宇建築。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兩旁分祀謝將軍、范將軍(即七、八爺) 、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左右外護兩廂從祀觀音菩薩、關聖帝君、文昌帝君、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虎爺公、龍井公(廟後花園古井尊稱) 等鄉土性各路神明大會合,形成大稻埕一帶的宗教信仰中心。